【健康專欄】
日本核災食品的二三事:
金品、急食鮮完全未進口核災4個區域內的任何食材、食品
【政府教您如何避免買到日本核災食品,您看懂了嗎?】
(圖片來源:明報製圖/東森新聞/網上圖片 (https://goo.gl/dplCfj ))
第一,網路傳聞指出,如果食品安全日期後面的代號是「K」代表是福島產、「Oi」是櫪木產、「Z」是千葉產、「A」是群馬產、「T」是茨城產?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吳明美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不一定」,吳明美說,每個業者都有一套自己的代碼,因此同一個代碼並不能一體適用到所有食品身上。舉例來說,同樣標示代碼「K」的泡麵,對於A業者而言,可能代表福島廠製造的,但對於B業者而言,則可能是北海道廠製造的。
第二,「固有記號」都標記在哪?應如何查詢才能確保不是核災區食品?吳明美說,「固有記號」多半會標示在「有效日期旁邊或下方」(例:2015.07.26/T)或是「日本製造商名稱旁邊」(例:某某株式會社BLT),民眾可在食品的盒裝、瓶身、瓶蓋上的日文中字找找,有可能是數字、英文字,也可能是多個英文字組成。至於查詢方面,民眾可自行至日本業者網站查詢「固有記號」所代表的製造地,如果看不懂、查不到,可詢問台灣代理進口的業者或撥打食藥署諮詢專線(02-2787-8200)詢問。
第三,挑選日本製造的食品時,哪些是不安全的食品,千萬別買?日本食品輸台前,都得在邊境報驗並提供產地、輻射物質檢驗,還得貼上中文標籤標示產地才可合法進口,吳明美說,凡是「沒有中文標示」的都有問題,千萬別買,除了農產品可用立牌標示產地外,包裝食品如零食、泡麵等等都要依法以中文標示產地、熱量、內容物等內容。
【各界對「風險」的感受與接受程度不同】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因2011年3月11日的地震遭摧毀,爆發核能危機,同時也引爆了一連串食安危機。康健雜誌報導說:核災剛發生時,許多國家包括台灣,都發布日本產品進口禁令,擔心吃下受到輻射污染的食物;經過了5年半,輻射層對食物的風險隨時間逐漸下降,各國對日本產品的禁令大多已慢慢放寬,台灣也正研擬逐步解禁日本核災區食物。行政院長林全日前更承認,目前政府確實是在「開放日本核災地區食品」的前提下思考配套。
報導引述學者看法:單從科學數據來看,除非民眾每天都吃到日本的輻射污染食物,且吃到最大量,才可能造成明顯的健康風險。不過,日本核災區食物到底該不該開放,之所以引發極大爭議,原因在於各界對「風險」的感受與接受程度不同。或許從科學數據上來看,這些核災區食物相對來講風險並不高,但相信民眾心裡總還是會有疑慮,是否能免則免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助理教授林中英便明白點出,台灣每年從日本進口食品數量這麼大,一年所有食品進口數量當中,日本食品就佔約四分之一,消費者吃到的日本食品這麼多,政府或許應該更謹慎評估風險。而且,已經從42縣市進口日本食品了,真的差這5縣市嗎?
【人民對政府管理失去信心,政府態度趨於保】
迫於反對開放進口壓力,政府態度趨於保守,行政院長林全12月15日於臉書表示要暫緩核災食品進口,且於12月16日對媒體表示,市面販售商品裡有混雜有核災疑慮的食品,顯現食安管理上有漏洞、造成人民對政府管理失去信心,因此在補足這塊漏洞、給人民信心後再談開放才有意義,至於相關的時程和具體作法要等公聽會辦完之後才能有結論。林全保證,在公聽會沒結束前「不可能會有結論」,大家也不用擔心公聽會是「為了開放而舉辦」,所以「不排除維持現狀的可能性」,一直到公聽會結束,政策上才會有具體說明跟看法。
【今口香自主檢查產地來源,確保0日本核災食材】
早在2016年10月,核災食品程為全國議題的同時,今口香採購與品安團隊,即逐一在行自主檢查產地來源,確認100%未進口日本核災4個區域內的任何食材、食品,充分保障所有供應商與民眾的健康安全。
(資料來源:整理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中央社等媒體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